數字化浪潮下,安全成高頻詞匯,如何保障數據與個人信息安全?
現代銀行已經涉足O2O模式,實現了各方與資金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自由流動。但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金融風險發生了變化,非傳統風險開始凸顯出來。這其中確實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。
現代銀行O2O模式下的關系網絡
現代銀行是連接企業、用戶與資金的紐帶。在日常生活中,比如個人儲蓄和貸款,銀行扮演著資金調配的角色。企業融資和經營活動同樣需要銀行的助力。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,多數業務已實現網絡化,降低了紙幣流通。在我國,各大銀行的線上業務量逐年上升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上銀行辦理業務,便捷地在網上完成轉賬、理財等操作。這不僅極大地方便了人們,還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。
線上業務的興起讓銀行的職能不再局限于資金中介,而是逐步擴展到金融服務的綜合提供。以中小企業為例,它們可以利用銀行提供的線上平臺,實現融資、理財、匯率風險管理等多種需求的集中滿足。這一平臺通過整合多種金融服務,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為企業提供服務,使得企業無需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頻繁切換。
傳統與非傳統金融風險的變化
科技對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產生了變化。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為例,那時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傳統的金融衍生工具上,比如信貸危機等。然而,現在數據安全等非傳統風險開始顯現。近年來,多地發生了客戶銀行信息泄露的事件,這些事件嚴重影響了眾多客戶的資金安全。在如今的大數據、云計算時代,一個微小的數據漏洞就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數據泄露。
銀行在面對這類問題時,往往難以獨立應對。黑客等技術的攻擊方式正變得越來越復雜,盡管銀行擁有安全體系,但在應對新型風險方面,其快速應變能力仍有待提高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銀行的風險管理不能固守舊模式,必須緊跟時代步伐,去適應不斷涌現的新風險挑戰。
行業網絡化下的數據與安全關聯
各行各業網絡化之后,聯系變得緊密。以電商行業為例,它與銀行、物流企業通過網絡緊密相連,電商平臺交易背后涉及到支付轉賬等金融操作和大量數據的流動。如果數據安全出現問題,比如電商客戶的支付信息被泄露,那將對整個交易鏈條造成嚴重威脅。在我國,每年都會發生網購欺詐事件,其中部分原因就是數據安全存在漏洞。
企業看似只關乎自身安全,實則影響深遠,可能牽動整個網絡。這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,一旦企業的數據安全崩潰,其供應商、客戶等所有相關方都可能遭受重創,不僅資金受損,甚至可能引發信任危機。
金融行業對釣魚攻擊的應對
銀行和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應對挑戰。雖然銀行擁有健全的體系,但在分析處理用戶高頻、非結構化數據方面,卻不如互聯網公司具備優勢。互聯網企業依靠大數據等技術,能夠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并發出預警。然而,在安全體系方面,它們又缺乏銀行的某些傳統優勢。或許,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能夠帶來更佳的成效。
銀行與互聯網公司的風控互補
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在防范欺詐及金融風險控制領域能相互補充。銀行憑借其長期的運營與監管要求,構建了完善的體系,比如國有銀行就擁有嚴格的風險控制流程。相較之下,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則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。以騰訊為例,經過多年與黑灰產的斗爭,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服務層面,都能提供全方位的風險管理產品和服務。
合作之下,以信用卡風險控制為例,銀行可向互聯網公司提供客戶的基礎財務信息,而互聯網公司則運用其技術分析客戶在網絡上的行為數據,綜合評估風險,以此提升風險控制的精確度,并有效減少信用卡欺詐事件的發生。
行業數字化變革下的安全需求差異
各行各業在數字化道路上的安全需求各異。金融業受到嚴格監管,在向云端遷移時對安全性的要求尤為嚴格。以騰訊云為某銀行構建的安全運營體系為例,它不僅助力銀行實現安全上云,還顯著提高了其安全防護能力。與此同時,不少新興的互聯網企業更傾向于在追求靈活發展的同時,確保安全保障的有效性。
其他行業能從金融行業的數字化發展中汲取哪些經驗?你所在領域在邁向數字化時,為了確保安全,又能借鑒哪些做法?期待大家的點贊、轉發,并在評論區展開討論。
作者:小藍
鏈接:http://www.beijingshangmencuiru.cn/content/4757.html
本站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可聯系我方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