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上云運動為何客戶不買賬?政府與軟件廠商的推動策略解析
如今商業界,“上云”話題熱度很高,政府大力支持,企業也大力推廣,但消費者并不認同,這背后到底存在哪些復雜的因素?這已變成一個必須深入探討的焦點議題。
思維轉變難題
在中國,傳統觀念深植人心。許多人自制力強,覺得租房不如買房,認為買房就是擁有了資產。比如在住房問題上,許多人愿意省吃儉用也要買房。在企業選擇上云的過程中,老板們的觀念轉變是一大難題。企業決策通常由老板作出,若不改變這種傳統觀念,上云的推進將異常困難。而且,許多老板對舊模式下的財務計算方式習以為常,在他們看來,租賃的東西總顯得不那么穩妥。這形成了一種思維障礙,阻礙了上云的進程。
傳統觀念不僅影響財務考慮,還關乎對資產歸屬的心理理解。許多企業家認為,只有購買資產,才能算是企業真正擁有,而租賃則總讓人感覺是在借。本質上,這反映了他們對控制權的渴望。但在這個商業時代,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妨礙企業采用更高效的云服務模式。
軟件本身的問題
軟件廠商雖推動了上云趨勢,但實際中多數情況僅是軟件部署方式的轉變。企業在使用軟件時,依舊面臨諸多復雜環節。比如,流程整理和二次開發等步驟依然不可或缺。這并非如人們所想,一打開就像自來水龍頭一樣直接可用。與企業的預期相比,這種便捷性相差甚遠。許多企業用戶原本希望上云能簡化工作流程,但最終發現情況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。
企業若無法通過上云簡化操作流程,其積極性必然顯著降低。企業引進信息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提升效率和收益,若上云反而增添困擾,他們自然不會采納。此外,許多企業認為,這種門檻較高的使用方式與傳統軟件差別不大。
成本考量的偏差
國外引進的SAAS模式在我國遇到了成本計算的不匹配問題。當國內廠商依照國外的算法來核算成本時,往往會出現不合理的情況。以大約四年的租賃期來換算,直接購買軟件似乎更為劃算。在我國,人力、服務器和服務費用等方面的計算有其獨特性。比如,我國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等因素,都會對這種成本比較產生影響。因此,客戶普遍認為一次性購買軟件更為明智。
企業在實際投入時,會從多個角度去評估成本。如果發現采用云計算并未減少開支,他們可能會對云計算產生疑慮。畢竟,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,每一筆開銷都需謹慎考量。若云計算在財務上未能顯現出成本優勢,企業往往難以接受。
企業重視程度低
我國眾多企業,特別是中小型企業,對信息化建設不夠重視。以利潤率在5%至10%之間的企業為例,它們在信息化和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極為有限。這種現象實際上反映出一種思維觀念上的問題,即未充分意識到信息化在現代企業競爭中的關鍵作用。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,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較為全面,因此上云技術的推廣相對順利。然而,在內陸地區,由于觀念和資金的雙重限制,企業接受信息化技術的難度較大。
這種情況顯示出企業目光短淺,同時也揭示了在商業文化整體中,信息化的重要性被忽視了。不重視信息化,就難以認識到云計算背后的長期利益和戰略價值。因此,許多企業在面臨云計算決策時,往往輕易作出放棄的決定。
產業鏈協同困難
企業上云往往涉及與供應商和產業生態的緊密聯系,然而,目前許多企業在供應鏈的上游或核心廠商中,要么尚未采用云服務,要么對如何應用云服務感到迷茫。以協同設計和制造為例,若產業鏈中相關企業未能共同實現上云,那么個別企業上云的成效將顯著降低。這就好比繪制一幅宏偉的藍圖,必須分步驟、全方位地推進。僅一個環節的快速發展,并不能引發企業運營模式的整體變革。
企業運作猶如一套復雜的系統,各個環節緊密相連。若某一環節出現問題,整體運作效率便會受到影響。一旦企業發現上云后未能實現產業鏈的高效配合,便會對上云的真正價值產生疑慮,這可能會動搖其繼續上云的信心。
數據安全的擔憂
當前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,企業對上云數據的可靠性存疑。特別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,華為事件中銀行所遇問題更讓企業感到不安。此外,不少中小企業主擔心其數據可能被國家機關,尤其是稅務部門獲取,他們覺得自保更穩妥,但這種想法并不全面,甚至有些偏頗。然而,這也體現了企業對數據安全的極大重視。
數據對企業來說極其關鍵,就像人體的血液。一旦數據泄露或被濫用,對企業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害。因此,當數據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時,企業在選擇上云服務時會格外小心。
企業面臨上云的諸多挑戰。那我們該如何高效地推進上云進程?期待大家的意見交流。同時,懇請大家點贊并轉發這篇文章,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企業上云這個關鍵話題。
作者:小藍
鏈接:http://www.beijingshangmencuiru.cn/content/6048.html
本站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可聯系我方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