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初電腦發明未考慮漢字,那漢字怎么延續?!
計算機問世之初,并未納入漢字輸入的考量,這給我國帶來了極大的難題。我們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:要么舍棄漢字,要么舍棄電腦。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,讓人深感痛心。同時,由于西方國家在計算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,那時的計算機系統根本無法處理漢字。
早期的困境
以往,計算機行業的主導權被西方國家緊緊把握。在這些制定的標準中,僅有拉丁字母。以IBM PC的DOS系統和初期的Windows系統為例,它們都無法處理漢字。在我國,電腦的推廣遭遇了重重困難,人們陷入了兩難境地:是舍棄漢字傳統,擁抱電腦,還是放棄電腦,保留漢字?這無疑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。在一些辦公場所,由于缺乏合適的漢字輸入方法,工作效率大大降低。
當時的中國科技水平相對較低,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。在計算機技術領域,眾多技術源自西方,西方說了算,中國很難有自己的聲音。西方國度并未將遠在東方的我國漢字需求納入考量。這一狀況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辦公自動化等現代技術的發展。
王永民的探索
王永民著手探索漢字輸入技術。他觀察到,盡管漢字種類繁多,但它們都源自一些基本的字根。他和助手投入了大量精力,對字典中的1.2萬個漢字進行了深入分析,將其分解并歸納,最終提煉出了125個字根。利用這些字根,他們設計出的鍵盤最初擁有62個按鍵,足以輸入常用漢字。隨后,鍵盤設計進一步優化,按鍵數量減少至36個,以適應當時的電腦設備。
然而,他遭遇了臺灣朱邦發新創的倉頡碼輸入法。這種由26個鍵組成的輸入法能夠錄入7000個漢字,而且使用起來非常簡便,最多只需四擊。盡管如此,王永民并未就此止步。近年來,他又推出了“動漫游戲學五筆”教程,讓學習五筆變得更加容易,無需死記硬背字根。
倪光南的成果
倪光南長期不懈地深入研究。經過7年的努力,他成功研發出我國首臺漢字顯示設備。再過11年,即1979年,基于圖形處理技術的漢字系統問世。盡管該系統與世界計算機小型化潮流相悖,但它具備獨特的聯想功能,能夠根據輸入的字詞自動聯想并展示相關詞匯,有效提升了打字速度。
他后來又開發了漢字顯示設備、鍵盤和打印機等一系列產品。盡管這些成果未能趕上打字機的流行時期,但在計算機時代,它們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。
漢字系統的不同嘗試
王永民從漢字的基本構成入手。他致力于將漢字的復雜結構分解成一個個基本元素,以便計算機能夠識別這些元素并轉化為代碼。這種做法具有顯著的創新性。倪光南的研究重點放在漢字的顯示和打印系統上,他致力于讓漢字在計算機環境中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。不論哪種嘗試,都凝聚了科研人員無數次的嘗試與修正。
在實驗室中,倪光南持續嘗試各種顯示方法,力求確保漢字的顯示既清晰又精確。與此同時,王永民在挑選和搭配字根時,不斷衡量,試圖找出既具有代表性又廣泛使用的字根。
科研者的毅力
王永民聽說臺灣有更簡單的輸入法,但他并未放棄自己的研究。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,這充分展現了他堅定不移的意志。倪光南在系統不合時宜的情況下,仍舊堅持改進,他多年如一日的努力讓人深感敬佩。
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遭遇了許多挑戰。資金不足,設備老舊,還需不斷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將其轉化為適合漢字體系的內容。那個時期,缺乏豐富的經驗可供參考,完全是邊探索邊前進。
電腦會中國話了
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,使得漢字在電腦上得以流暢輸入、展示和打印。這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。上班族得以輕松地在電腦上處理漢字相關事務。在學校,學生們也能自如地使用電腦撰寫漢字文章。這標志著科技與文化的緊密相連,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。
現在,漢字在電腦操作中運用得非常熟練,然而,我們不應忘記它所經歷的艱辛過程。各位讀者,你們是否曾思考過,若非那些科研工作者,我們今天的漢字電腦化能否如此順利地完成?希望大家能點贊并轉發這篇文章,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進行交流。
作者:小藍
鏈接:http://www.beijingshangmencuiru.cn/content/7987.html
本站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可聯系我方刪除。